•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基础佛理

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时间:2014-2-22 14:52:14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国佛教功德网  

 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菩萨了悟自心,本无生灭,慈心垂视六道众生,枉受沉沦,无有出期,于是广发同体大悲,尽未来际行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以此四种方便法门摄受众生,使一切众生欢喜接受教化,进而信乐佛法,舍妄归真,入佛智海。故知,菩萨外行四摄法,内以无尽的大慈悲心,运用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方能利乐有情,同成佛道。《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即指度化人的方便善巧。简而言之,就是获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听法入道,终获解脱。

   (一)四摄法的意义与内容

    四摄法是权巧度众的方便法门,皆以巧慧为根本。但因众生的根基与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别,分类如下:

  ● 布施摄:四摄法的第一条为布施摄,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等。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佛说梵网经》卷上云:“若佛弟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因而布施可分为以下几种:

1、财施:

    财施就是物质的布施,用以解决他人在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令其无饥寒之苦。布施财物的真正意图:第一是破除内心的悭贪,第二是培养自身的慈悲利世之心。释尊在《优婆塞戒经》云:“乐施之人可获五种利益:一、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入大众时不生畏怖,四、得好名称,五、庄严菩提。”

2、法施:

法施,是以佛陀的真理劝人断恶修善,离苦得乐,得到功德利益。即指为他人宣说一切世出世间法,令众生具足正确的知见,能去除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开启智慧本觉,依正确的法门来修身摄心,得到世间的安乐与出世间的解脱。法施的功德,远远超过财施,因为财施的作用和范围是有限的,而法施的利益是无限的。《无量寿经》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唯独法布施能够帮助众生获得无量的智慧,无尽的福德。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

    3、无畏施:

      三界如火宅,有情多畏怖。 《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极怖中,随力济拔,此则为无畏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怖害怕之时,无畏施能够帮助他人消除内心的恐惧与惊慌。如我们有能力,看到有人生病,治病有困难,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布施医药、布施钱财,帮助他治病以脱离病苦;如看到他人遇到了灾祸,急需要帮助,我们应当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他渡过难关;看到人有忧愁,软言相劝,使他心开意解;看到人有过错,好言相劝,说明道理,使其悬崖勒马,浪子回头,等等。

    ● 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其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便于我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可以分为柔软语和法语,对于一般世人,根据不同的情况,善于运用世间的语言,使其心平气和,使其远离愤懑。

    《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古德说:“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因而诸佛子所说法应顺众生根性,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众生喜爱,快乐,如此方法说一切种种真实语言,这样便可调和一切众生心性,使众生生起欢喜心,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修学佛法、依教奉行。

    爱语可以包括三种:

(一)慰喻语,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受到恐怖,绝不可幸灾乐祸,须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虽然没有多大的力量帮忙他,但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和你发生好的感情。

(二)庆悦语,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就是坏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就是坏的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三)胜益语,是使听了你的话,可以辗转增胜增益。如得少为足的人,你可以勉励他,使他再进一步地求胜。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学小乘的开导他再学大乘。这些话,都属于胜而益善的。有时不但以柔语劝勉,亦可以硬语呵责,使之感悟,励精图治,只要态度诚恳,都可以摄化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导。

    ● 利行摄:菩萨以身口意三业之善行,利益众生,使其欢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摄。故凡利益众生之事,无不尽力而为,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冤亲平等的大慈悲心,积极修利他之行,得到众生之尊敬与信赖,使其信乐佛法。

《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 同事摄:修菩萨行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在契机契缘之情况下,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令其安住佛法之中。集异门是论第九说:

“同事者,谓于断生命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于不与取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于欲邪行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于虚诳语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虚诳语;若于欲酒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真正的同事摄应该是设身处地为被摄者着想,即同处一个角度对众生实施教化,令其断恶,行善,引导大众入佛法。

《观世音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即是此意。

   (二)如何行持四摄法

    通过对四摄法的内容与目的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菩萨修行的法门虽然广开八万四千之繁多,但各个法门皆融六度于四摄之中,那么应如何持好四摄呢?

    ● 如何行布施摄

    1、布施不住六尘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 《金刚经》于文字义理上一再强调布施是不住相、不住心为主题。因此在第四分佛陀提出布施的观点:

“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才能根除人我分别,打破有无界线,才是修行者真正的归依处。因而修菩萨行者布施应该做到四点:不贪求胜境,应随缘布施;不吝惜所有,应随力布施:不分别怨亲爱憎,应随喜布施;不妄想未来果报,应随心布施。如果我们能做到不住六尘布施,妄心即伏,菩提即生。

    2、布施应讲 “三轮体空”

      无住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回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布施去除一切杂念妄想其功德自然也如虚空般不可限量。正如《金刚经》所载:

“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心中存相就会增长我法二执,对于施者、受者和施物这三件事都不存于心,无有执著。一般的布施者总心存一些想法,发心不会很纯正,而将来的果报也是有限的。须达多长者为佛最杰出的在家弟子之一,他为人乐善好施,但凡贫穷孤苦之人,无不受其恩惠,他的布施与慈悲对贫困者如雪中送炭,给世人带来了温暖,因而被尊称为给孤独。北传《增一阿含经》中他被释尊喻为布施第一。

   ● 如何行爱语摄

    爱语中的爱是指关怀、慈悲、友好之意。爱语必定是以德行为基础的。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是说言语是一个人内在美德的外现。语言要言之有礼,言之有情。因而爱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情动人

世间事逃不过一个情字,劝人为善更是如此。情真方能动人,无论再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不为情所动。语言不美,情不动人,别人很难接受,更不会被劝化。因而爱语一定会包含善意,以情动人。

    2、把握好时机

要顾及具体的环境和劝说对方的具体情况。不说则己,一开口就要切中关键。如若不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而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金刚经》中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佛以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因而佛是爱语的实践者,据经典记载,佛陀每见人来则曰善男子,善女人,对众生软言慰喻,予以鼓励。

    ● 如何行利行摄

前面的爱语是对众生的言教,而利行则可以理解为身教。利行的重点就是菩萨行者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做有益于他人、社会的事情。在利行的过程中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此时正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利行摄只有在此种金刚无畏的精神指引下方可发挥巨大的作用,行愿无穷。

《大智度论》记载,佛陀为度一位视力不佳的老比丘,可以亲身为他捡一根针,可见佛视众生平等,为了利益众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利行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 如何行同事摄

现今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人员良莠不齐,同事朋友的关系往往很不容易把握。很多人都期盼伯牙与钟子期的情谊,朋友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的力量。如何才能获得善友?佛陀教授有七种方法:难予能予: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揭彼过: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只有这样,才能处好同事朋友间的关系,行好同事摄。

   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菩萨在修行六度的同时,为广度众生,并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取众生。以布施医药、饮食、财物,使众生满足而入道;以慈爱、安慰、赞叹、鼓励的语言,使众生生起欢喜,而听从指导;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事业,菩萨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劳,能承担服务;并站在众生的想法上,去了解众生的需要,而给予更多的利益与协助。

(三)六度与四摄的关系

六度是大乘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而实践的六种德目,是菩萨行者自利利他的总纲;四摄则是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专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与四摄的第一摄,同是布施,彼此之间有共同相摄之处,他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阿差末经》说:

● 布施摄具足六度的每一度。

因为布施摄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摄布施;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因为布施摄中具有这三义,因此具足六度。

● 爱语摄通持戒、忍辱二度。

因为爱语摄乃离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等四过,因此通摄持戒;对人说爱语,不管遭受任何毁谤、怒骂,都不会以恶还报,因此通摄忍辱。

● 利行摄通精进度。因为要利益众生,必须勤于教化众生,因此通摄精进。

● 同事摄通禅定、般若二度。因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与人相同的缘故。

此外,四摄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摄,譬如布施摄中,布施好语便是爱语摄;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恶,便是利行摄;布施无畏,去其恐惧,继而亲近,予以化导,便是同事摄。

至于实行四摄法的先后次序,则因为化导的对象有贫、恶、贤、愚等差别而不同。对于贫人要先行布施,济其贫苦;次行爱语,受之以法,后明利行,劝令起修。如果对于恶人,则要先行爱语,令他舍恶,次行布施,随顺资养,后以利行,劝令起修。

四摄法的实践,应以众生的需要而权巧观机逗教为主,这是每一位大乘菩萨行者所应重视和掌握的。

(四)四摄法与和谐社会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具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竟。菩萨观察四圣谛之真理,视三界如火宅,为解脱众生之苦发四弘誓愿。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菩萨以此四法令众生生欢喜之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虽然日益丰盛,但是人类精神生活却越见缺乏,传统道德观念日益淡化。而四摄法对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繁荣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现代人更应发菩提心以四摄法来构建和谐的社会。

● 布施摄与慈善事业

菩萨行者若能将四摄法中的布施用于社会,树立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则可建立起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布施行于社会,很大一方面体现为现代社会的慈善事业。我们的慈悲之心,应该让社会大众看到,切身的感受到。自古以来,佛教一直本着利他的精神,各大佛教团体发扬慈悲济世,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佛教急人之所急,广行布施,不遗余力地为社会弱势群体奉助物资。如向贫寒地区及灾区捐助数亿元,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等等,向贫寒及灾区的人民奉献了一份特殊的爱心和温暖。事实也证明了慈善事业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感染了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加到社会公益事业之中,从而对教化社会,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爱语摄与社会语言文明

人时时都生活在某种语言环境中。语言是交流思想,发表见解的工具。通过爱语摄的感化,令社会大众形成生活中的语言艺术。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话的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因而说话要令人感觉到如沐春风,带给人生活的勇气与希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便是此理。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说法,所以劝说他人要能善加观察,对机,并且采取对方能接受的方式,以充满包容与智慧的爱语来摄化他们。爱语能改善人际关系,人人行之,则能消除不良的恶口、两舌的习气。语言清净了,干扰内心的不良因素就会随之减少,才会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和社会和谐

● 利行摄与爱国

人不能脱离社会单独生存,社会国家的繁荣也与个人的奉献休戚相关。菩萨行者将利行用在社会上,就体现为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的精神;而更高的利行就是利于祖国。正信佛法倡导遵纪守法、以热爱祖国为荣,倡导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进步,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独立及世界和平而无私奉献。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爱国志士大有其人,这些大师都是爱国兴邦,修行未忘济世利民。圆瑛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精英,他一生爱国爱教,历经坎坷,却始终践行报国济世宏愿,在苦难中奋斗融合,人生轨迹行程中把护国安民佛教事业演译成不朽的华章锤炼成壮丽人生,身体力行的用行动护卫民族利益大义凛然,极难中带头无畏正义捍卫国家尊严,爱国爱教倡导和平。佛门高僧弘一法师在日本侵华,国难当头之时,发出了佛子当护卫祖国的狮子吼如果人人都有利行爱国的精神,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定够实现国家的和谐,社会的繁荣、世界的和平。

● 同事摄与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之一,社会是由具体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多数人心理的稳定与平衡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成员如果彼此之间充满怨恨,相互猜忌,或者对社会持有一种不信任乃至仇恨;的态度,内心都焦躁不安,疑虑重重或者充满莫可名状的恐惧感,那么这个社会要获得稳定与发展是十分困难的。菩萨行者行同事摄以一颗博爱、仁爱、慈悲和利他的心来处理好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互关照,会共同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

(五)四摄法的社会价值及深远意义

《华严经云》:「若得善摄众生智,则能成就四摄法。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四摄法为菩萨摄受众生令生欢喜心而入佛道的方法,大乘菩萨行者应将四摄法融通与工作生活当中,善行种种方便、摄受众生,并效法观音菩萨的大悲、文殊菩萨的大智、地藏菩萨的大愿,及普贤菩萨的大行,以此菩萨愿行,积极教化、接引众生,定可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德化有缘、趋向佛道,将佛法的光明传递十方,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祥和宇宙、利益万源。

通过对四摄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如能引导社会大众在现实生活中都以“四摄法”作为指导,其工作及生活将会十分融洽和谐。首先,若能将四摄法中的布施在生活中实践,从而建立起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自私的欲望和贪婪的占有就会得到控制。其次,通过爱语的训练,社会大众就会形成生活的语言艺术,说话如春风拂面,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做到真正的语言美,现实生活中互相争吵、谩骂等恶语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再者,如社会大众能有利行的精神,不分事情大小,不计报酬多少,只要是对人有益的事就毫不犹豫去做,从而培育起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对待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现象就不会存在。另外,如社会大众能以同事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彼此间建立起同甘共苦、互助互惠的共享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家庭、同事、邻居、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纠纷和矛盾就会得到缓解,家庭就能够和睦,同事间就能够互利互惠,互不信任、欺骗猜疑等现象也就失去了滋长的根源。

总之,如能通过布施建立起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通过爱语养成语言的艺术(语言美),通过利行培养起对社会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同事树立起同甘共苦、互助互惠的共享精神,那么,随着物质生活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就能得到化解,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定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睦和国家的富强,实现社会的和谐及世界和平。

四摄法是菩萨道行者与众生广结善缘的重要方法,四摄法的积极开展更加有利于引导众生逐渐理解正信的佛教,理解佛法入世出世圆融无碍的大智慧,进而引导众生渐修无上菩提,出离生死苦海。


相关评论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中国佛教功德网 © 2009-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机构

提供佛弟子学习交流的平台- 已运营6年的国内知名佛教网络道场! 站务处理QQ:642198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佛学资源,欢迎转载

护持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弱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鄂ICP备15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