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佛学问答

如何得遇明师及选择明师的四点标准

时间:2015-6-4 15:02:31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国佛教功德网  

如何得遇明师及选择明师的四点标准

    《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在佛门里的善知识,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师”,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一位好的老师给我们指导、帮助,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慈悲、善法欲,引导我们从凡夫通往佛地,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才能得遇与自己有缘的明师,一直是为广大学佛人所关注的问题。居士沙龙群就此展开了火热的讨论。佛教在线独家整理了本次讨论,并恭敬汇编了几位明师的相关开示。

 

话题: 如何得遇明师?

 

时间:2014年12月24日

 

地点:微闻思居士沙龙

 

讨论提纲:   

1、皈依师与依止师,有何不同?  

2、如何得遇明师? 

3、未遇明师之前,个人如何做比较稳妥? 

4、要不要遍访明师?

 

话题1、皈依师与依止师,有何不同? 

 

某甲:皈依师是指引领我们皈依三宝的师父。依止师是指引领我们进行闻思修的师父。依止师和皈依师可以是同一位,也可以是不同的师父。

 

@葛晓琴:依止师是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给予心性指导、引导的师父。

 

@朱欣 @那妞:初期还很难分,大部分(人)到不了被直指心性。最后能修很高的也不会太多,虽然参加灌顶的很多,但是否能得到灌顶也很难说,不少也皈依了几位师父。依止师可以暂时理解为对自己影响大,跟着修学的法师。

 

@天宁:那就说皈依师是证明我们“进门”的人,依止师是“入门”后领着我们往前走的人。

 

某甲:依止师,就是实际引领着闻思修的师父。我们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很难碰上自己想依止的师父,即依止师?为什么呢??@那妞:关键是,怎么才能确定哪位师父是自己的依止师?凭感觉吗?

 

某甲:有深有浅,也就是告诉您该怎么修,您也按他的指示去做,有问题也想到去问他,还有,您做不合适了,他有可能主动批评您。

 

若心 @张迪欧:依止师应当是出家师父,但,南怀瑾先生是特例。

 

某甲 @若心:找依止师,是个人与个人的事。米勒日巴是居士,他的上师玛尔巴也是居士。历史上这样的“特例”很多。

 

那妞 @强田林:都还没有依止师父时,怎么知道如何在身口意上下功夫啊?

 

某甲:要知山前路,且问过来人。能碰见过来人,是很有福报。您如果不懂得辨认对方是否为过来人,有条件的话那就多问几位。

 

@那妞:依止师,需有个仪式确认成立“依止“关系吗?

 

主持人 @那妞: 仪式有仪式的内在意义。在硬地板上跪上三十分钟,旁边还有好多人看着,这种感觉对自我优越感有消解效果,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是很难体会到的。身心的触动,不是看着文字观想就能明白。

 

话题2、如何得遇明师

 

(一)要有求遇明师的心

 

那妞:自身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得遇明师?

 

某甲:在本师之后学佛,如果要干“重新发明车轮子”的事,勇气可嘉!但是,此种未能依师而行的事,或是机缘未到,或是我慢现行,或是福德未具,实不好作称颂。最重要的条件是:深感需要有依止师。

 

有些人自己看了一些经论,也会讲一些术语行话,就以为自己还不错,往往没有意识到“嘴皮子”的话和“体证语”的话只是表面上相同,内涵大不相同。如同是看了一些书的青少年,以为就同一个事情,父母说出来的话还不如自己说得精彩。他很难意识到,父母说出来的话往往有深刻的体会作支撑。如果是这样,就不容易觉得有必要找依止师。

 

强田林:师徒的相逢也是因缘中事。什么样的弟子遇见什么样的师父,什么样的师父遇见什么样的弟子,皆是因缘感召。怨不得天、尤不得人、叹不得气,本就没有什么能够错过。还是在自己的身口意上下下功夫,要相信:只要自己准备好了,明师一直在。

 

强田林:做些什么,得遇明师?一、坚信“法尔如是”的力量,因缘成熟,自遇明师,不会早,也不会迟,总是恰恰好的。二、很多基础性的功课只管做起来,诵经、持咒、拜忏、念佛,这些无需等待,径直做去便是。明师也喜欢基础好的弟子。三、持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六字大明咒”,祈愿得遇明师,也是有助益的。四、主动性的寻找。资讯发达的年代,若是真心向道,得遇明师的概率定是大幅增强。这也是现代人学佛之福。

 

(二)需要足够的福德与因缘

 

那妞:我的个人体会是,先发心要找师父,然后还要有福德能够找得到具德师父。先要发心要去寻找师父,这就是缘起吧,有这个缘起,后边接踵而来的就会很好,但是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福德”。

 

因为,同样遇到伟大的上师,不同的弟子,信心都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坚定不移,非常的相信师父,哪怕有一些事项自己看不明白,也依然把心性完全交给师父,这就是归命,一心归命。

 

但是有的师兄不一样,出现有一点点事情,他都会有各种猜测和各种揣测,信心不稳定。有的徒弟开始信心很稳定,认为师父好伟大,但到了后期,却连师父的一个眼神儿对自己不够在意,都会升起退心,我觉得这就是福德的差别吧!

 

朱欣:有些是师父找弟子。弟子和师父有的是宿世缘分,自己不知道,师父可能知道。

 

朱欣:皈依师和依止师都可以多个,不一定区分那么严格,有的受益大,有的小。我从索达吉堪布、慈诚罗珠堪布、学诚法师都很受益,台湾厚观法师和慧律法师也很受益,虽然没见过,即便没皈依法恩也很大。

 

指引证悟的可能是某一位,但其他法恩也不小。和世间老师有相似的,和很多老师学,最后让自己拿到博士学位老师的可能是某一个。

 

陈肯:修为到哪,就会遇到对应的师父,师缘也是世世代代。

 

天宁:我是突然有一天“知道”师父要来了,自己还不停的往一个方向跑,结果师父真来了,一见便知是了。

 

朱欣: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找的我,我们没水平看师父。

 

某甲 @朱欣:不要低估每位众生内在圆满无缺的如来智慧德相,虽然有待去证。其作用是“日用而不知”,它是在的。只要足够静,还是能够体会到什么是相应的师徒缘。不止一次的听用功比较好的同修们说,当他远远地一见到(那位)后来成为他们所依止师父的时候,自己身心的变化,那内心的开心,然后身上的气血循环也在有所变化,在翻涌。这样的事例在一些历史上大修行者的传记当中也经常看到,所以做为徒弟,自己也是知道,以自己的方式能感受到,碰上了自己可依止的师父。好的师父,他有他的威德,他的威德有感召力,会让你,在几千里之外去奔往他,这个徒弟也是能够感知到的。当然这里面也是存在的一个事就是“相应”。

 

天宁:相信自己。即使未见面,不用说“听声音”,看文字的触动也会不同,这就是缘起,只是吾辈愚钝,不敢相信,退化的表现。缘起不难判断。

 

朱欣:自己发心清净,努力修持,自己水平高了会遇到更高明的师父,或者师父才会传授更高的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 

 

可是谁是明师?往往无法得知,特别是宗教经验和禅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门时,更是无法判断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不过,明师虽然未必有名,但若为大众公认的明师,自然要比自称明师而尚未被大众所公认的,要可靠得多。在无力明辨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的阶段,追随已被大众公认的明师是比较安全的。或者由已经成名的老师,介绍尚未成名的老师,也是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师介绍另外一位明师,也是可取的,如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元大善知识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位介绍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元的连锁关系。他们人人都是明师,因此,善财童子绝不是病急乱投医似地盲目拜师。

 

世间任何时代都有许多自称为一代宗师的人物,他们妖言惑众,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广收徒众以虚张声势,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师为明师。所以,孟子也说:“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因为那些邪师对社会人心有误导作用,使人间产生更多的纷扰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们学习某些邪法、邪说和邪术,不仅不能开拓人生境界,反而会为自己带来身心的伤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实在很难识破这些人的真伪、邪正。

 

从佛法的立场说,邪与正、暗与明的标准,都在于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带有强烈贪嗔习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师;又如虽然表现仁慈,和颜悦色、道貌岸然,但倘有骄、狂、慢等气质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师。找明师,《大智度论》卷九揭示了四个要点,称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个人为权威,是以共同的原则、规律为依准。律教的法就是因缘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师所说的道理与开示,违背了因果和因缘的法则,就不是明师。因为因果是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缘是教我们对一切的现象不起贪嗔等执着心。否则,虽众人尊其为圣人,也和邪师无别。

 

 

 

第二、依义不依语:凡是真正的法则,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古往今来皆同的,不会因民族、地区、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果说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语言上的神秘,便都不是正法。正法应注重义理的相通,而不当拘泥于语言上的相异。例如说:回教徒重视阿拉伯文,犹太教重视西伯来文,都与此准则相背;佛教徒重视梵文、巴利文,只是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义,并不是说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别的神力或神圣。当然,印度教是重视梵语、梵音的,此与佛教有别。

 

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乃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师。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可证。正如《坛经》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

 

根据以上四点标准,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别,谁是明师?谁不是明师?再依据这四个标准去访察你所希望亲近的明师,大概不会有所差池,日积月累,纵然不得明师,你自己也已经成了明师。


相关评论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中国佛教功德网 © 2009-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机构

提供佛弟子学习交流的平台- 已运营6年的国内知名佛教网络道场! 站务处理QQ:642198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佛学资源,欢迎转载

护持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弱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鄂ICP备15001897号